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觅糖网觅糖制作

觅糖带你看世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赏析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家都在看

02:3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8.4万 次观看

01:40

峨眉山月歌

18.3万 次观看

03:3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7.5万 次观看

03:58

陆洋范读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 课文朗读

8136 次观看

01:44

王梁朗诵《秋天的傍晚》 绝望中温暖的栖身之所 | 诗歌朗诵

3.8万 次观看

00:24

登幽州台歌

20.4万 次观看

03:58

走遍天下书为侣课文朗读

8136 次观看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五有破五之说这里的破是指

18.9万 次阅读

00:59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3.9万 次观看

11:41

弟子规全文朗读

90.3万 次观看

02:46

小石潭记

11万 次观看

06:23

唯一的听众课文朗读

4.7万 次观看

02:29

我是什么课文朗读

6.4万 次观看

03:57

难忘的一课课文朗读

1万 次观看

02:22

麻雀课文朗读

8917 次观看

01:13

荷叶圆圆课文朗读

4.7万 次观看

01:32

太阳的话课文朗读

4.7万 次观看

04:5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2万 次观看

04:46

中华少年课文朗读

3.2万 次观看

01:21

赠汪伦

30.5万 次观看

04:35

醉翁亭记

14万 次观看

06:24

彩色的翅膀课文朗读

2.5万 次观看

06:5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文朗读

4.6万 次观看

00:51

四季课文朗读

4.6万 次观看

02:30

作文上的红双圈课文朗读

4万 次观看

01:16

北冥有鱼

21万 次观看

不少人过年喜欢拿云南鲜花饼当礼物送人它的原料一般是

15.2万 次阅读

01:30

山居秋暝

10.4万 次观看

04:18

桃花源记

14.7万 次观看

02:01

斗笠选读课文朗读

1.4万 次观看

07:53

军犬黑子课文朗读

3万 次观看

05:40

石壕吏

19.4万 次观看

03:00

扁鹊治病课文朗读

2.8万 次观看

05:54

狼牙山五壮士课文朗读

2.7万 次观看

03:13

五彩池课文朗读

2.5万 次观看

05:21

六一儿童节手抄报

15.3万 次观看

02:31

荷花课文朗读

1.5万 次观看

05:37

归去来兮辞

38.9万 次观看

01:30

坐井观天课文朗读

2.3万 次观看

03:36

木兰诗

23.1万 次观看

01:49

爱莲说

7.6万 次观看

01:26

马说

13万 次观看

我国古时有挂桃符过年的习俗因为古人认为桃符能

19.2万 次阅读

05:45

春江花月夜

12.5万 次观看

春节前扫尘是我国的传统习俗,那古人何时能用上扫帚呢

10.9万 次阅读

00:2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诵

13.7万 次观看

03:00

曹灿范读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扁鹊治病》 | 课文朗读

2.8万 次观看

01:32

古朗月行

10.1万 次观看

02:28

纪昌学射课文朗读

1万 次观看

00:50

两只鸟蛋课文朗读

3.1万 次观看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联系我们权利声明
Copyright © 2019 觅糖 版权所有京ICP备1745981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6155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69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3133号